查看原文
其他

玲珑计划伙伴专栏 | 城市再野化要怎么做,才能让自然离你我更近?

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 2022-06-08


# 开栏语 #

时间过得真快,32位第一期玲珑伙伴的揭晓似乎还在昨天,而现在,优秀的他们已完成10门气候变化课程、总计32学时的学习,第一阶段顺利通关!


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他们提交了两轮作业,将对气候变化的思考与自己所在的地域风土、所热爱的事业与所奋斗的行业相结合,让我们看到气候议题无限的可扩展性,也为大家的创造力和协作精神所感动。


因此,自然之友微信公众号特开设“玲珑计划伙伴专栏”,将作业中突出的创意、脚踏实地的调研与具有代表意义的观察分析呈现给我们的每一位读者,希望激发更多人的关注与讨论,让行动者带动行动者


祝贺伙伴们,迈出了与自然之友公民气候变化行动相向而行的第一步;期待伙伴们,将学习成果带回自己的行动计划中,人人播下种子,春来发华枝。


本期内容策划主创:吕杭州、芦明一、吴栩颖、张巍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编者按:


你,有感受到生活中的风险吗?


2006年,由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对大流行病和其他与健康有关的风险敲响了警钟。2020年,全球大流行病的风险成为现实。


在近两年与新冠疫情的战斗中,人们意识到,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事实可能比我们所意识到的还要更多。


也许生活在城市的你也曾觉得,周围的自然好像没有那么自然,树木、草地、花园似乎大多是人工设计和修剪的,真正的自然好像离我们很远。


能不能让大自然以本来的样子,来到我们身边?也许“再野化(rewilding)”就是一种答案。


01

从全球风险报告中解读“风险”


来自《IPBES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2019年》的数据显示:

自然为人类提供食物和饲料、能源、药品和遗传资源,以及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文化传承至关重要的各种材料。

例如,20多亿人依赖木材燃料来满足初级能源需求,估计有40亿人的健康保健主要依赖天然药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中约70%是天然药物或源于自然的合成药品。

摄影:喜儿


让人忧心的是,近年来的生物多样性相关数据却不断述说着人类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的消耗和破坏。
 
同样是来自《IPBES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2019年》的数据显示:

1.自1970年以来,农业生产、渔获量、生物能源生产和材料开采趋于上升,但在所评估的18类自然的贡献中有14类下降。目前,土地退化造成全球23%的陆地面积的生产力下降,传粉者丧失使全球每年价值2350亿美元至5770亿美元的作物产出面临风险。此外,沿海生境和珊瑚礁的丧失降低了对沿海的保护作用,导致生活在低于百年一遇洪水水位的沿海地区的1亿至3亿人生命和财产面临洪水和飓风带来的风险增加。


摄影:Steven David Johnson


2.多种人类驱动因素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全球大部分地方的自然状况,绝大多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指标迅速下降。75%的陆地表面发生了巨大改变,66%的海域正经历越来越大的累积影响,85%以上的湿地(按面积)已经丧失。在生物多样化丰富的热带地区,2010至2015年间丧失了3200万公顷原生林或次生林。在大多数重要的陆地生物群落中,本地物种的平均丰度至少下降了20%,这有可能影响生态系统过程,进而影响自然对人类的贡献。

巴西的塞拉多是世界上最大的疏林草原生态系统之一,正受到不断扩大的大豆生产威胁。
图源:达志影像美联社

3.多种类型的污染以及外来入侵物种不断增加,对自然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自1980年以来,海洋塑料污染增加了十倍,至少影响到267个物种,包括86%的海龟、44%的海鸟和43%的海洋哺乳动物。此类污染可以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温室气体排放、未经处理的城市和农村废物、工业、采矿和农业活动产生的污染物、石油泄漏和有毒废物倾倒,对土壤、淡水和海水水质以及全球大气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塑料污染和幼鱼 

摄影:Naja Bertolt Jensen


自1980年以来,外来物种的累计记录数量增加了40%,这与贸易增长以及人口动态和趋势有关。占地球表面近五分之一的地区面临动植物入侵风险,影响到本地物种、生态系统功能和自然对人类的贡献,也对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新外来入侵物种的引入速度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而且没有表现出减缓的迹象。


下图显示了50年来自然对人类贡献的趋势变化:


自然对人类的贡献变化趋势


02

相信自然的力量,走近城市再野化



“再野化”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生态保护修复方法,是一种生态恢复形式,其重点是人类退后一步,将一片区域还给自然。

  • 60年前科学家们野化的那片农田


60年前,英国剑桥的一片农田在收割完大麦后被废弃。英国的科学家Kenneth Mellanby想:“如果人类不干预,这个地区会不会又变成树林,需要多久,里面会是什么物种?”
 

在最初的10到15年先后出现了荆棘灌木丛。随风吹来的普通白蜡树和野枫树在这里生根,灌木丛的存在也保护了这些树木的幼苗,让它们得以生长。

 
盛开的野花随处可见。野兔、麂鹿和狍子也经常来访。那些白蜡树、野枫树在这里迅速生长,超越了灌木层的高度。林地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从枯木和树枝中的真菌和无脊椎动物,到在地层、林下和树冠中筑巢的画眉、花园莺,不一而足。



  • 野生的动植物和人类的福祉


我们欢迎杂草、野花在社区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欢迎那些在人类到来这里之前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那些昆虫、鸟类,还有哺乳动物等。我们给它们提供繁衍生息的空间,重新让本地动植物回家,来恢复和重建从前的生态。

当大自然健康时,人类也会更健康。我们依靠自然界提供水、食物和空气。很多人都觉得,与大自然接触会让我们放松、被治愈,使我们身心健康。“城市再野化”的过程是将现代社会(包括农村和城市)与更本真的自然重新联系起来。我们邀请人们体验和生活在这些新的、原始的“野境”中。



大自然最了解什么是最合适当地的生态系统的。“城市再野化”就是把生态修复这项任务交还给自然作为主导。当然我们可以一些方式来加速这一过程,比如让河流更自然地流淌、减少对野生动物种群,尤其是非保护动物种群的积极管理、通过允许植物在我们周围自然生长,或者重新引入因人类行为而消失的物种 。

03

从城市荒野到社区野境,让再野化走得更近些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的确如此,当人类来到城市,这里早就居住着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其他物种,而当人们开始关注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空间,那些与自己共享同一片土地、水源、空气的其他物种都会成为自然中与自己建立起更深厚联系的“伙伴”


今天,当我们开始愈来愈关注气候变化,更多谈及生物多样性危机,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从“重建”社区开始,为社区注入一点“野性”。试想,如果每个家庭不用在周末或节假日舟车劳顿奔赴田野乡间,而是推开家门就能与土地亲近、与云天对白、与生态小景为伴,尽情享受社区营造的野趣天成,不仅触手可及拥有宝贵的减压空间,还能徜徉可参与和探索的一片“秘密花园”,拥有了一个“再野化”的幸福田园,这或许会成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一幅美景;而社区里的每个人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收获的也绝不仅仅是身心的快乐,因为营造社区野境深层的意义,是在恢复一个自然的、丰富的、开放的生态环境,是在为解决生物多样性危机持续做出的一点尝试和努力。
 

如果把“给每颗心都留一片田野”,当作是社区发展观中重建人与自然联系所向往的一个目标,那么营造“社区野境”就可以成为推动解决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个开始,或者一个行动坐标。


在此各位伙伴就“恢复城市荒野”“营造社区野境”发出了倡导


恢复城市荒野

(1)开展荒野和再野化基础调查。识别研究区域中现存荒野地的空间分布,识别再野化潜在区域,开展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通过开展荒野和再野化基础调查,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提供基础信息。

 

(2)保护仅存的高价值荒野地。基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等多项指标, 评价荒野地的综合保护价值。综合运用新建或扩展自然保护地、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有效性等多种途径, 有效保护仅存的高价值荒野地。

 

(3)保护本土物种。减少大面积种植人工林,取而代之地增加对保护本土物种的投入,更多保护日常中能够看到的物种,因为它们可能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4)保持荒野连通性。很多动物需要比较大范围的活动,为保障本地生物可以灵活迁移,需保持荒野、绿地的连通性,减少动物栖息地碎片化程度。


(5)开展基于再野化的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在保护的前提下,向公众展示和解说再野化、荒野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的多重效益,其中重点解说再野化的生态过程。通过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活动,促进人类心灵的再野化,重新建立人类与野性自然的连接。



营造社区野境

(1)营造社区野境,在保持原有单调统一的栽培景观外,需要活力四射、生物多元化的“荒野景观”,保持一种放任动植物自由生长的荒野式管理模式,减少人为干预自然空间的行为。在对人类身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可控的前提下,首先是降低除草的频率,甚至杜绝除草;将一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和小灌木等分别对待,推动生物系统向顶级群落演替;避免打药,确保食虫、昆虫等低营养级生物能够广泛生存,推动局部性食物网有效建立;保留落地落叶,为各种生物提供食物来源、栖息地和越冬场所,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双循环。


(2)营造社区野境,注重为本地物种自由生长保留栖息地,甚至可引入早已灭绝的“土著”动植物,促进本地物种的繁衍生息,逐步形成尽量减少人类管控、生物群落自由生长的理想管理模式。


(3)营造社区野境,是基于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大量研究,把握物候条件的宏观尺度与生态系统内部关系的微观尺度,不是“更多物种”的堆砌,而应注重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恢复


(4)营造社区野境,不应只关注植物,只强调造林或提高植物多样性,在进行植物多样性恢复的同时,应根据演替规律引种相关的动物


(5)营造社区野境,不应只关注“物种”的多样性,也要兼顾“遗传多样性”


(6)营造社区野境,可带动青少年家庭参与,邀请专业人士开展“社区生态修复师”系列课程,为社区推动“双减”政策落实做有效探索。


(7)营造社区野境,号召居民身体力行响应,从设计征集到实地考察,从方案落地到亲身实践,积极促进居民的参与度和认可度。





“再野化”没有明确的终点。目的是去支持自然的力量去营造更健康的生态系统。这需要时间和空间。一点一点在我们的生活区域内提高“野生”的规模,在这个规模上的每一步都被视为进步。


《诗经》里“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意谓万物各得其所,自然自在。也许,这就是人与自然的未来,一种包含着彼此尊重的相遇与融合。
捍卫城市荒野是人类走向更高层次文明的必经之路,当城市里的居民更关注生态问题,城市与荒野一定不会矛盾对立,而会是一种共生关系。如果我们的创建、保护和修复让再野化区域呈现最原初的自然状态,协调城市人居环境,未来的人类和野生动植物都将受益。


玲珑计划伙伴专栏(持续更新中)

既要梦幻好玩又要绿色低碳,北京环球影城做到了吗?


你了解“遛地”吗?今年遛地可真不容易!


一键下单很爽?你知道一份外卖带来了多少碳排放吗?


两口之家的一天会产生多少碳排放?


DIY一棵0浪费的环保圣诞树,你也可以!


多年后,孩子们会不会以为桃花是冬天开的?




推荐阅读

▶ 自然之友重磅发布玲珑计划,气候变化行动者请就位


▶ 从可可西里到气候变化,什么是我们坚持行动的意义?


▶ 32/170:首批入选玲珑计划的他们,超有料!(上)


▶ 32/170:首批入选玲珑计划的他们,超有料!(下)


▶ 为恢复科尔沁草原奋斗的这21年里,我看到了突破血缘的传承


▶ 如何跟世界更好地相处?我从零废弃生活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 通过“自我认证”后,我成了一名可持续旅行倡导者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